1999年強震令土耳其GDP縮水3.3%,這次呢?

  • 0 Views
  • 2023-02-17 16:26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胡毓堃

  中國翻譯協會會員、國際政治觀察分析者

  除了那些觸目驚心的畫面,此次土耳其強烈地震的可怕程度,僅從數據上便可見一斑:

  12小時內連續兩次7.8級強烈地震,超35000人死亡,是土耳其自1939年埃爾津詹地震以來,主震最強的同級地震,更是1268年奇里乞亞地震以來,傷亡最為慘重的震災(遠超過1999年大地震)。

  跳出土耳其一國範圍,這也是整個近東黎凡特地區最強烈的地震之一,在全球範圍內也堪稱2010年海地大地震以來破壞力最嚴重的一次。

  被地震放大的經濟困境

  考慮到土耳其近年來本就不樂觀的經濟形勢,此次強震救援工作收尾之後,震後重建尤其是經濟創傷的彌合,將是該國更加艱難的持續挑戰。目前,各國政府、組織、專家等觀察人士紛紛給出了各自對土耳其的經濟損失評估。僅從各項經濟指標分析,此次強烈地震無疑正在進一步放大土耳其現有的經濟困境。

  從地震波及的地域範圍來看,地震於土耳其南部靠近敘利亞的邊境地區,共有10個省份遭到嚴重破壞。在土耳其全國81省中,重災省份的GDP占全國9%,大約有1350萬災民(全國15.7%的人口)需要得到救助。

  就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而言,它們比不上土耳其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但作為土耳其東部和東南部地區的經濟中心,加濟安泰普省遭受地震重創,無疑是整個國家的經濟損失:這個與敘利亞接壤的南方省份雖然在2021年土耳其11.4%的GDP增長中僅貢獻了0.25%,但作為全國最大的工業化地區和進出口貿易地區,加濟安泰普省的損失恐怕將在後續相當一段時間內成為土耳其經濟的陣痛。

  事實上,儘管地震重創的是部分地區,但足以對土耳其整體的經濟情況產生雪上加霜的效果。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已經宣佈將為每個受災家庭提供1萬土耳其裡拉(約531美元)的援助金,但據國際媒體初步預估,僅是地震造成的住房毀壞便達到至少63億美元的損失,這一數據最高可超過百億美元。

  加上價值數十億美元的道路、橋梁、機場等基礎設施與工廠這樣的生產引擎,土耳其企業和商業聯合會在上周末已經發佈報告,稱地震可能造成該國高達84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其中708億要用於重建家庭住房,104億為國家財政收入損失,還有29億為工作日損失。換言之,這次強震造成的損失,極有可能相當於該國約10%的GDP。

  為遭受毀滅性打擊的民生提供救助,無疑是目前土耳其政府的當務之急。一旦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資金、接受外部貸款,土耳其本就一度陷入危機的公共財政危機極有可能進一步惡化。

  早在六個月前,土耳其便一度面臨無力償清外匯負債、支付進口貨物的窘境。目前土耳其公共債務的GDP占比為34%,相比於西方國家而言紙面數據要好看得多,但政府的償債能力卻完全不同。在目前全球能源危機的影響下,高昂的能源價格令土耳其的財政赤字達到了488億美元。地震之前,土耳其政府預計其財政赤字的GDP占比為3.5%,而如今的損失和救助、重建壓力,極有可能令這一數據最終達到5%。政府越發入不敷出,意味著土耳其的財政負擔將愈發沉重。

  與公共財政難題一體兩面的,則是土耳其另一個老大難問題:通貨膨脹與貨幣貶值。去年底,土耳其的年通脹率已經超過64%,其貨幣裡拉更是連續貶值、屢創歷史新低。此次地震重災區的工農業生產無疑受到嚴重破壞,商品供應勢必成為大問題。早在上個月,土耳其的食品通脹率已經達到71%,可以想象未來涉及民生的通貨膨脹與貨幣貶值,只會比現在更加嚴峻。

  此外,震災區產業經濟活動的中斷,交通與物流的梗阻,無疑意味著對外貿易備受打擊。近年來土耳其的對外貿易體量持續增加,2022年受災10省的出口總額達到215億美元,占全國出口總額的8.5%,其中加濟安泰普省和哈塔伊省更是該地區的出口重鎮:前者是工業化水平最高的地區,而後者的港口是連通中東各國貿易的橋梁。

  出口不暢的結果,意味著土耳其財政赤字加劇。作為公共財政收入的另一個重要來源,政府的稅收收入也會隨著該地區工商業活動的中斷而顯著減少。目前土耳其政府已經將受災地區的繳稅時間暫緩至七月,而依據2022年的年度統計,便相當於全國7.5%的稅收收入不能按時進入國庫。與之類似,這些省份暫緩償還的銀行債務,也會令該地區銀行金融業的資金流更加緊張。

  紙面數據尚且不能完全描述地震的殺傷力,但也足夠觸目驚心。可以想象未來幾個月,埃爾多安政府面臨的是前所未有的經濟壓力與挑戰。

  1999與2023:數據或可對照,重建挑戰今非昔比

  如果能全盤意識到地震如何放大國民經濟的問題,理論上也能理解如何解決問題。尤其是土耳其這個國家處於地震多發區,理應對於災後重建有著足夠的經驗。遠的不說,24年前是土耳其最近一次遭遇類似破壞力的強烈地震,也被外界用以參照、對比。

  不過就在各界為土耳其的經濟前景而擔憂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執行董事馬哈茂德·穆希丁在上周日參加阿拉伯財政論壇時認為,此次強震對土耳其GDP的破壞,應該達不到1999年土耳其東北部地區強烈地震的影響程度。

  穆希丁的理由在於,當年的大地震直接衝擊土耳其的產業心臟地帶,受災地區的經濟重要程度甚於這一次的南部10省。此外,經過最初幾個月的負面影響,土耳其如今可以通過公共財政與民間投資共同推動重建,以更快的速度刺激GDP增長。

  如果做簡單的縱向對比,穆希丁的論斷有其邏輯。早在2000年,經合組織便發佈了《1999年土耳其地震的經濟影響》這一報告,開篇概述便體現出當年的地震影響與今日最大的區別——地理上的廣泛與經濟上的活力。1999年受災最嚴重的西北四省(薩卡裡亞、科賈埃利、博盧、亞洛瓦)以汽車、石油化工、製造業、摩托車與鐵路修配、基本金屬、合成纖維、制紗、塗漆生產為主,無疑稱得上工業心臟地區,同時也以旅游業而著稱。

  當時,這四省的人均收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相比之下今年受災10省的人均GDP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由此可見彼時與此時不可同等類比。當時的西北四省儘管人口只占全國4%,但貢獻了全國7%的GDP、14%的工業增加值、16%的財政收入。

  與之毗鄰的布爾薩、埃斯基謝希爾、伊斯坦布爾,也因為與這四省在經濟上的密切聯繫,尤其是供應鏈的破壞而遭到間接影響。電力、油氣、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嚴重破壞,安卡拉—伊斯坦布爾高速公路、蓋布澤—伊茲米特—阿裡菲耶鐵路等交通樞紐的梗阻,最高可達45億美元的企業損失,影響的是全國35%的GDP產值和近半的工業產值。

  2023年土耳其強烈地震的經濟影響尚無系統性報告,不過地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基本可以證實穆希丁的判斷。1999年的強震,直接令土耳其經濟縮水3.3%,今年該國雖然也難以實現原定GDP增長目標(3%至3.5%),但紙面數據不至於複製1999年的慘淡表現。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土耳其的挑戰比當年更小,畢竟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問題,今日土耳其的經濟複蘇壓力,也無法與當年做簡單的橫向線性比較。

  

  土耳其GDP走勢圖,明顯看到1999年GDP下降(圖片來源:世界銀行)

  近日土耳其財經專家穆拉特·庫比萊在美國智庫“中東研究所”撰文指出,去年下半年土耳其政府努力穩定經濟狀況,靠的是三大工具:加強企業資本管制、運用境外非正式融資、比預期更好的天氣狀況(減少了天然氣進口成本、刺激出口)。可與此同時,當前土耳其經濟極容易受到國際金融震蕩的波及,國內的經濟預期也持續走低。此前的穩經濟手段也只是權宜之計,且產生了阻礙企業經濟活動的負面效果。

  強烈地震造成的直接破壞無需贅述,更可怕的是滿目瘡痍之下的不確定性。對於社會經濟前景的不確定,將直接影響企業投資的信心。儘管土耳其政府正在力推銀行貸款以吸引投資,但面臨著5月份大選能否如期舉行、地震之後的局勢走向等未知因素,民間資本也不敢輕易冒險。這就意味著政府仍需高度依賴國家主導的大型項目投資,來刺激內需、為經濟增長提供動力。短期內,政府的財政赤字壓力勢必進一步加碼。

  此次受災地區,雖然經濟上的重要性不比1999年的伊斯坦布爾周邊地區,但也不可小視。相對幸運的是,部分戰略基礎設施——如塔爾蘇斯—加濟安泰普高速公路、伊斯肯德倫(小亞歷山大)港、哈塔伊機場——的破壞不算嚴重,一些輸油管線、鋼鐵廠、天然氣設施,以及部分重要的核電、熱電設施與水壩並未報道受損。這同樣從側面表明,今年的強烈地震與其說製造了新的經濟問題,倒不如說是把土耳其固有的經濟頑疾放大了。

  由於土耳其不同於地區的經濟整合度較高,一個地區的自然災害無疑會影響全國整體經濟走向。除了前文提到的挑戰,土耳其恐怕很難像穆希丁預期的那樣快速恢復經濟(按照庫比萊的觀點,2024年之前土耳其經濟難以回歸常態)。現在的土耳其,不僅要解決1350萬人的衣食住行問題,還要面對可能的高失業率與新增難民問題。如果不改變現有政策框架、解決外匯流通問題的痛點,土耳其的重建未必比1999年更加容易,更不要說外部環境隨時都在變化,進出口貿易到底是土耳其未來的複蘇助燃劑還是另一個打擊,也尤未可知。

  總的來說,這場強烈地震既是整個國家的巨大悲劇,也是對土耳其政府的又一次警醒:走一步看一步、暫時性緩解的權宜之計,無法幫助地震多發的土耳其徹底根治問題,而現階段如何恢復民間、企業、國際資本的信心,吸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的援助與投資,更是埃爾多安政府亟待解決的難題。

Related Pos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