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提供流動性援助並提出可兜底部分損失後,經歷幾番討價還價,風暴中的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下稱“瑞信”)終於與瑞士第一大銀行瑞銀集團(UBS Group AG,下稱“瑞銀”)達成歷史性收購協議。
當地時間3月19日,瑞士聯邦政府宣佈,瑞士信貸將被瑞銀集團收購,交易總對價為30億瑞士法郎(約合32億美元,223億元人民幣)。瑞士政府也為這場交易“兜底”,其為瑞銀接管瑞信資產的潛在損失提供90億瑞士法郎的擔保的同時,瑞士央行將向瑞銀提供1000億瑞郎的流動性援助。
據《華爾街日報》,該交易涉及瑞士金融業兩大支柱,也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具有系統重要性的跨國銀行之間達成的首宗巨型合併交易。
值得註意的是,截至上周五(3月17日)收盤,瑞士信貸(NYSE:CS)市值為79.22億美元。而此次30億瑞郎的收購價格,還不到上周五收盤市值的四成。
3月20日美股盤前,截至發稿,瑞信跌幅近60%;瑞銀集團(NYSE:UBS)盤前跌12.25%。
瑞士信貸董事長對這起交易表示,“對於瑞士信貸、瑞士和全球金融市場而言,這是歷史性、悲痛且充滿挑戰的一天。”
此前出價僅10億美元
3月19日,瑞銀宣佈將通過換股全面收購瑞信,每持有22.48股瑞信的股東將獲得一股瑞銀股份(0.76瑞郎),總對價為30億瑞郎(約合32.5億美元)。由於收購價遠低於最後的交易市值(3月17日),瑞信的股東們或將損失慘重。
不過這一收購價已經是提高後的報價。據媒體報道,稍早前瑞銀達成的收購價是20多億美元,更早之前的出價僅有10億美元。
3月20日,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告訴時代財經,“(開價)已經不斷地在增加了,瑞信現在確實可能是資不抵債的狀態,如果另外一家私人的公眾銀行來收購的話,會不會被拖下水不知道,所以可能還是看官方的態度。”
對於這場危機能否以收購就此結束,邵宇則表示,“消弭(風險)估計比較難,轉嫁、轉移跟拖延風險可能會蔓延。”
除了股東,同樣承受巨大損失的還有價值170億美元的瑞信“AT1”債券的持有者。
3月20日,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稱,瑞銀收購瑞信後,面值約160億瑞郎(約合172億美元)的瑞信Additional Tier 1債券將被完全減記。這意味著,本次收購之後,這些面值的債券將變得一文不值。
同日,職業投資人程宇向時代財經表示,從交易內容來看,涉及到瑞信的資本債券減記,這說明瑞信的問題與硅谷銀行截然不同,“瑞信很可能存在資產質量方面的問題,因為之前已經披露過審計機構對其內控部分出具否定意見,所以瑞信不只是流動性問題,很可能包含信用風險。”
程宇認為,這次交易本身是為阻止危機演化而進行的“拉郎配”。“瑞信的系統性風險更大,這也是為什麼瑞士央行和監管機構必須以最快的速度促成瑞銀收購瑞信。”他說。
凈虧損72億
瑞信於3月14日發佈的2022年財年報告是這場風暴的導火索。在報告中,瑞信稱在2022和2021財年的報告程序中發現了“重大缺陷”。財報顯示,其2022財年全年產生了72.93億瑞士法郎(約合人民幣542億元)的凈虧損,同比降超340%,這已是連續第二年凈虧損,2021年凈虧損額為17億法郎。
瑞銀方面,2022財年實現歸屬於股東凈利潤為76.3億美元,小幅上升約2%。
3月15日,瑞信盤中暴跌超30%,觸及歷史最低點1.75美元,較2022年1月14日跌超78%,市值蒸發328.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260億元)。
事實上,瑞士信貸自2021年以來就開始深陷各種負面,瀕臨破產的傳聞多次發酵。近期,其第一大股東沙特國家銀行拒絕援助、資金外流、財報預警等因素疊加,終究成為了壓垮瑞信的“最後一根稻草”。
瑞士央行曾出手試圖平息投資者的擔憂。3月16日,瑞信宣佈將從瑞士央行借款多達500億瑞士法郎(約合540億美元)以支撐其財務狀況。
不過此番風暴過後,瑞信顯然已經在劫難逃。瑞士政府在3月19日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最近的流動性外流和市場波動表明,恢復必要的信心已不再可能,採取迅速且能穩定局勢的解決方法是“絕對有必要的”,“這個方案就是瑞士信貸銀行被瑞銀集團收購”。
伴隨著近期美國銀行業連遇動蕩,市場對歐洲銀行業“系統性風險擴散”的擔憂也有所升級。
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表示,由於歐洲央行的量化寬鬆政策力度比美聯儲更甚,這次對歐洲市場的衝擊甚至要超過美國。“2007、2008年也是美國次貸危機,最後歐債危機比美國還要嚴重。”
時代財經註意到,從業務上看,瑞信的業務普遍程度可比當年的雷曼兄弟,其在全球資本市場上的影響力更遠超硅谷銀行。
這家總部位於瑞士蘇黎世的銀行和金融服務公司成立於1856年,是全球第五大財團、瑞士第二大銀行,業務囊括財富管理、投資銀行、資產管理和商業銀行等,版圖遍佈全球50多個國家。
從規模上看,瑞信也擁有“巨無霸式”的超大體量。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即便經歷大量資金外流和連續虧損,瑞信管理的資產規模依然超過1萬億瑞士法郎(相當於1.1萬億美元,7.5萬億元人民幣),而全世界GDP超過1萬億美元的國家僅有17個。
BBC報道指出,這些數據都意味著瑞信是“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機構之一。通常而言,國際金融穩定委員會指定為具有系統重要性的30家全球金融機構,都被認為在此之列。除了瑞信,還包括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花旗集團(Citigroup)、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富國銀行(Wells Fargo)等。